“流量带火老手艺是好事,更重要的是借势而为,铺一条踏实、宽阔、可持续的传承路,让更多像张奶奶这样的手艺人,既能守住热爱,也能被温柔以待,让针脚里的温暖一代代传下去。”
近日,河南南阳一位手工制作虎头靴的奶奶,因博主一条随手分享的视频意外走红网络。短短几日,奶奶家中70多双虎头靴库存就被抢购一空,求购私信、电话络绎不绝,“虎头靴奶奶”的亲切称呼也在网络上迅速传开。目前,新的预订订单已排到一个月后。
一条无心拍摄的街景视频,让沉寂在市井深处的老手艺骤然被推上热搜。人们抢购的不只是虎头靴,更是一种久违的情感链接。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时代,一针一线缝出的物件自带温度与故事,能瞬间唤醒许多人关于童年的记忆。这种共鸣,是流量送来的礼物,也是传统手艺重获关注的契机。
然而,流量来得快,去得也可能快。85岁的张奶奶四天才能做好一双靴,子女心疼劝她歇一歇,她却执意要做,“不做可惜”。订单蜂拥而至,老人却面临体力、人手、物流的多重掣肘:爷爷不会发快递,博主临时帮忙才把存货售完。这提醒我们,热度不等于传承,一时抢购更无法支撑一门手艺的长久延续。若只停留在“网红效应”,没有后续的制度化支持与代际接力,虎头靴的暖光很可能随着老人的年岁而黯淡。
带火老手艺的流量更要为传承铺路。这条路,不只是帮老人发快递、找帮手那么简单,而是要构建一种可持续的生态:让技艺有人学,让制作有条件,让市场有稳定需求而不透支创作者。老手艺的价值不仅在实用,更在精神——凝结着手艺人对美的执着、对传统的敬畏、对生活的细腻体察。张奶奶说“一天到晚做不停,感到十分有乐趣”,这份乐趣本身就是传承的动力。外界的帮助应当呵护而非取代这种内在热情,否则容易把传承变成机械的生产任务,失去原有的温度。换句话说,铺路不是把老人架到流水线上,而是为他们搭建可依靠的支架,让他们在安心、不累的前提下继续创作。
网友感慨“能穿上这种靴子的娃都是幸福的娃”,这份幸福应转化为社会共同的责任。流量掀起的关注是一次提醒:传统手艺并非博物馆里的标本,可以活在当下的日常,前提是我们有意识地为它开辟生存与发展的空间。从虎头靴的走红可以看到,公众对“慢工出细活”的向往依然强烈,这正是老手艺复兴的底气。我们要做的,是把这股热度接续成稳定的关注与支持,把偶然的“爆单”变成常态的“长红”。
流量带火老手艺是好事,更重要的是借势而为,铺一条踏实、宽阔、可持续的传承路,让更多像张奶奶这样的手艺人,既能守住热爱,也能被温柔以待,让针脚里的温暖一代代传下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