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印象里的食品工厂,是厂区里冒出滚滚热气,是烟囱里升腾着“白龙”。但在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,热气是被回收的宝贝,“白龙”也消失不见。
11月17日,走进辉县这座国家级绿色工厂,记者看到一根根标注着水蒸气、冷凝水、自来水的银色管道整齐盘踞在厂房外沿。
“这是我们对闪蒸汽的热量回收重复利用项目,以前工厂的蒸汽直接排放,这不仅看着可惜,还造成能源浪费。”米多奇公司工程师郭忠庆介绍,如今,通过加装密闭回收系统,这些原本被浪费的热能和水被重新收集、处理,不仅能为餐厅、办公楼、员工宿舍供暖,还能供生产中的烘干箱使用,被循环利用。
除了蒸汽,他们率先建成的一级能效空压站年节省电能25%以上,减少碳排放效果显著,空压机产生的“废热”还可被精准捕捉。
浪费的资源被再次利用,米多奇相当于白得了两组大型“暖气片”。两个项目“抓”回来的热量,每年共能节约蒸汽14290吨、成本约321.76万元,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。
“这是米多奇绿色发展的环节之一。”米多奇执行副总付志贵说,近年来,公司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,全面贯彻绿色设计、绿色工艺理念,推动企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全面升级。
原料端,米多奇投资550万元建设原料面粉仓,不仅减少了装卸过程中的面粉损耗与费用,更从源头降低了粉尘排放量;生产过程中,优化车间冷却运输装置、升级真空泵与搅拌器、改造芝麻机等,通过设备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,减少资源浪费;包装环节,实施仙贝自动包装多片检测项目,为自动化装袋提供保障,减少塑料废弃物;在能源使用上,米多奇淘汰燃煤锅炉,全面使用蒸汽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。这一系列多路径、全方位的举措,共同构建起一个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绿色制造样板。
无独有偶,将绿色发展作为核心竞争力的,还有刚刚获评“省级绿色工厂”的辉县市旭日电源有限公司。
作为一家致力于电源产品研发与制造的企业,该公司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。早在2015年,旭日电源就在厂房屋顶安装4000平方米的光伏板,每年可发电30万千瓦时,节约电力成本20万多元。此外,该公司高度重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,尤其在废气处理方面,采用高效的除尘、净化等装置,确保污染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,实现洁净化生产。
“创建绿色工厂不仅和企业原本的发展理念契合,这份‘绿色认证’也是我们获取国内外客户认可的有利条件。”旭日电源总经理高轶磊坦言,近年来,公司通过市工信部门组织的专题调研、行业协会搭建的交流平台,多次前往省内外先进企业实地学习。
据辉县市工信局局长刘新亮介绍,近年来,当地通过政策引导、精准服务与标杆示范等多重举措,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。截至目前,辉县市已成功创建11家绿色工厂,形成了包括新乡市长城机械有限公司、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、河南孟电集团水泥有限公司等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,以及辉县市山水水泥有限公司、新乡市美斯威精密机器有限公司等7家省级绿色工厂在内的绿色制造梯队。
记者手记
太行山下“点绿成金”
走进米多奇的厂区,不见腾空的“白龙”,只见盘踞的银色管道安静地输送着再生的热能。那一刻,传统食品工业“高能耗、高排放”的刻板印象被彻底颠覆。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,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深刻嬗变。
在辉县的走访中,记者强烈地感受到,绿色制造不再是遥远的口号或沉重的负担,而已成为企业内生的竞争力。无论是米多奇将废弃蒸汽“变废为宝”的精打细算,还是旭日电源在屋顶铺设光伏板的超前布局,它们都在用实践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:含“绿”量就是含“金”量。绿色发展,正从一种环保责任,转变为企业降本增效、获取市场认可的“通行证”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这份“绿色成绩单”上,闪耀着水泥、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身影。它们曾经是“高耗能”的代名词,如今却成为绿色转型的排头兵。这雄辩地说明,绿色转型没有行业界限,它是所有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必须面对,也完全可以走通的道路。
辉县的成功,得益于系统性地推动。政府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,而是化身为“服务员”和“催化剂”,通过精准的政策解读、学习平台的搭建和“一企一策”的培育,成功地激发了企业“向绿而生”的内生动力,破解了“不想转、不会转”的困局。
太行山下,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静默中加速。当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,工厂里轰鸣的机器声,奏响的正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奔向未来“好风光”的激昂乐章。这条“碳”索之路,必将越走越宽广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