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,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,介绍今年以来河南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有关情况。
截至目前,河南省民营企业中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649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7796家,占比均超过全省总量的95%。今年前三季度河南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10.5%,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占规上工业23.3%的比重贡献了34.2%的产值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%。2024年河南省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占全省的比重为85.2%,比全国平均水平(77.7%)高7.5个百分点,对河南省R&D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7.8%,成为拉动全省R&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。
2.1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服务千余家民营企业
加强高位谋划,突出“政策助企”。
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委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,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持续加强顶层设计、强化政策供给,不断优化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。
印发《科技助企惠企政策新十条》,已累计拨付2.1亿元省级财政资金,服务千余家民营企业。出台《河南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》,从八个方面提出了“一揽子”20条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。
高质量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,聚焦全省企业“基本盘”,制定14项重点工作任务,进一步明确研发机构、标志性研发成果、创新联合体和科技领军企业核定标准,指导全省4000余家1亿元以上规上企业开展有组织、有计划的科研,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。
建设563家省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
强化梯次培育,突出“特色助企”。
持续完善“微成长、小升高、高变强”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。充分发挥创新龙头企业、瞪羚企业引领带动作用,引导其加强核心技术研发、建设重大创新平台,打造科技领军企业预备队。巩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中坚力量,优化高企认定管理工作机制,搭建全省高企申报、评审、管理全流程系统,提升精准辅导、精准服务能力。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,今年河南省入库企业将首次超过3万家,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。
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,建设563家省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,高质量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赛事,推动中小民营企业从“0到1”创新突破向“1到N”产业赋能跃升,持续为河南省科技企业培育孵化提供源头活水。
完善引育机制,突出“人才助企”。
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要求,探索体制机制创新,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走出高校院所,走进产业一线。首批选派的626名“科技副总”已走入企业、投身产业,第二批1500余名“科技副总”将于近期选派到位。
省级科技信贷累计放款突破270亿元
畅通融资渠道,突出“金融助企”。
落实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”工作部署。持续优化“科技贷”业务,建立差异化风险补偿机制,对银行“科技贷”业务损失给予30%~80%梯度补偿;设立省级科技信贷准备金2.9亿元,累计放款突破270亿元,贷款4000多笔,其中99%为民营企业。启动“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”工作,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精准画像、精准推送至金融机构,并纳入科技创新再贷款、科技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范围。
设立总规模19亿元的科创政府投资基金,构建“科技贷+基金跟投”接力支持模式,累计投资项目125个,重点覆盖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。
优化科技保险产品,按实际保费一定比例予以补贴,通过保险机制分散企业研发风险,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。
建立发债后备企业资源库,系统梳理资产规模5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76家,为后续债券融资工作奠定基础。
39家创新联合体承担重点科技项目44项
畅通产学研用,突出“成果助企”。
持续强化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,支持多氟多、安图生物、宇通客车、牧原食品、汉威科技等民营企业牵头,联合所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高校院所,组建“体系化、任务型、开放式”的创新联合体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、共性技术和“卡脖子”技术,服务产业链创新发展。目前河南省已组建的三批次39家创新联合体近年来已承担国家、省重点科技项目44项,财政支持经费4.26亿元。
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,18家试点单位累计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3000余项,成功转化1600余项,转化合同金额6.75亿元。
构建技术转移交易网络,加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创新资源集聚、整合和利用能力,组织开展技术转移对接活动50余场,挖掘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3000余项。 |